淮安市老年大學創辦于1989年,建有2個校區,6個分校,校舍面積11000平方米。設有10個學院,開設55門課程,學員7800多人次。建校30多年來,特別是“十三五”以來,在淮安市委市政府領導下,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,學校貫徹“增長知識,豐富生活,陶冶情操,促進健康,服務社會”的辦學宗旨,堅持“政治立校,科學治校,質量強校,特色興校,文化潤校”的辦學理念,辦學規模不斷擴大,辦學水平不斷提高,目前已成為一所面向社會的多學科、多層次、多學制的綜合性老年大學。
學校先后榮獲“全國先進老年大學”、“全國老年大學信息化建設優秀單位”、“全國敬老文明號”、“江蘇省示范老年大學”、“江蘇省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”、“江蘇省敬老文明號”等稱號。
一、堅持政治立校,加強黨建引領
淮安市老年大學堅持加強黨的領導,堅持政治立校,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學校各項工作。2018年,學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。2020年9月,成立了市委老干部局第三支部。兩個黨支部正常開展“三會一課”活動。2021年成立了臨時黨委,統領全校黨建工作。學校設立思政課,引導老年學員堅定不移聽黨話、跟黨走。學校制定的校訓是:樹長者風范,與時代同行。學校將黨支部建到班級,實行支部書記、班長“一肩挑”,發揮黨員學員的先鋒模范作用。2018年上半年,利用紀念周總理誕辰120周年契機,增設“周恩來事跡與品德”課,宣傳周總理的高尚品德和精神。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,成立宣講團,在本校宣講外,還赴街道、進社區宣講黨的歷史。2019年12月,校長劉希平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。
二、擴大辦學規模,滿足學習需要
老年大學創建之初,只有3間教室。在市委市政府重視關懷下,學校規模不斷擴大。2018年,市政府作為為民辦實事十大項目之一,為學校新建一座教學樓,面積達6580平方米,2021年投入使用。學?,F設有10個學院,開設55門課程,共有170多個班級,學員7800多人次。學校加強智慧校園建設,配備了電腦、鋼琴、電子琴、多媒體教學一體機、攝像機等教學設備,為實施現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礎。
為更大范圍滿足老年朋友學習需求,學校依托社會資源,擴大老年教育陣地,相繼與市中醫院、淮陰商校、經濟技術開發區、信息職業技術學院、中信銀行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聯合創辦分校、學院、教學點等,學?,F有6個聯辦分校(校區)。輻射圈越來越大,有效緩解“一座難求”的現象。
三、推進學制改革,課程與時俱進
根據發展需求,按照規范化、現代化的要求,從老年教育的本質特性出發,積極推進學制改革。學校實行“4+2+2”學制,即:設置普通班2——4年,提高班2年,研修班2年,實行層遞式學制,滿足老年學員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。
學校教學與時俱進,有針對性地拓展專業,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化、時代化、體系化、特色化。目前開設55門課程,既有書法、國畫、詩詞、韻文、聲樂、器樂、戲曲、舞蹈、漢語拼音、中醫養生、老年保健、太極拳扇劍等傳統課程,滿足了老年人學習中華文化和強身健體的要求;也有計算機、鋼琴、電子琴、攝影、攝影后期處理、智能手機、老年金融等現代課程,滿足了老年人追求新知識、新科技、新潮流的需要。學校還立足地方文化資源,開設了 “淮揚菜制作”、“淮安地域文化與旅游”、“淮安摜蛋”等特色課程,弘揚地方特色文化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把課堂延伸到校外,學、養、游結合,寓教于樂。
四、積極引進名師,培優教師隊伍
學校按照聘請名師、打造特色、提升質量、不斷創新的思路,著力加強和培優教師隊伍。一是和本市高校實行聯合辦學,聘請高校老師來校授課,讓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校教師成為教學主力;二是聘請本市專業領軍人才擔綱特色課程教學。學校共有專、兼職教師76名,其中高級職稱20名,中級職稱56名。學校還建立了教師人才庫,名師的儲備和進入,提升了教學質量。在2020年度全國老年大學 “說課”活動中,校常務副校長曹啟瑞、教師郭翠紅獲得優秀“說課”教師榮譽稱號。 曹啟瑞的《楷書<張猛龍碑>點的寫法教學》和郭翠紅的《蒙族舞蹈軟手柔臂動作教學》,雙雙入選全國老年大學“說課”優秀視頻。
五、不斷改革創新,豐富辦學形式
一是依托數字電視和智能終端技術,于2017年4月,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創辦“699”云媒體電視互動學習平臺,實現教學線上線下互動,開創了老年教育新路徑。“699”平臺先后獲得2017年度淮安市委市政府創新項目獎;2020年被評為江蘇省和長三角地區社區老年教育特色品牌項目。二是開通微信公眾號,把“699”平臺的內容和更多老年教育信息,通過微信公眾號廣泛傳播,效果顯著。三是發展遠程教育,學校與縣區、街道鄉鎮以及社區村組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、點)推廣建設相結合,在街道鄉鎮、社區村組設立教學點,將老年大學的教學內容,作為必備版塊融入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、點)的建設,方便老人就近入學。
六、繁榮校園文化,著力以文化人
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,提供交流平臺,讓老年朋友學有所為,展示學員才藝,展示教學成果。一是堅持舉辦校文化藝術節,把文化藝術節辦成學員們自己的節日,給師生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。二是加強校藝術團和社團建設,學校成立了合唱團、民樂團、舞蹈隊、服飾表演隊、武術隊等團隊和書畫研究會、攝影研究會、詩詞研究會、民間工藝研究會等社團。學員中的佼佼者,有200多人成為全國、省、市書畫研究會會員,有40多人成為省、市詩詞協會會員,有100多人成為省、市攝影家協會會員。學校在全國、省、市書畫、詩詞、攝影、工藝、演唱、體育等活動中先后獲得各種獎項159項。2019年8月,學校合唱團獲得第七屆全國老年大學文藝匯演合唱類金獎第一名,成為建校以來獲得的最高獎項。2021年6月,參加江蘇省第五屆紫金合唱節獲得成人B組銅獎第一名。三是服務社會。校書畫研究會、攝影研究會、詩詞研究會、舞蹈研究會等,每年面向社會舉辦多次活動,且踴躍參加全市性的大型活動,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和贊譽。2018年9月,學校舉行了為期2個月的“踐行移風易俗,創建文明城市”活動,百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全市17個社區巡演17場文藝節目,深受社區群眾歡迎,現場群眾有坐輪椅來的,有打著點滴來的,場面十分感人。攝影研討班平均62歲的14名學員在四川采風途中,見義勇為,舍己救人,搶救落水的藏族司機,被授予“新時代淮安好人”稱號。學員們發揮自身特長,擔任社區團體的組織者和輔導員,幫助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2021年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