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云華,非物質遺產傳統刻瓷藝術的傳承人。今年63歲的他,鉆研瓷刻已經有40年。
刻瓷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民間絕技,在清朝年代真正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。它以瓷為紙,以刀代筆,在素面瓷器上,鏤鑿劃出各種圖形圖案,按照點、線、面氣脈,連點成線、成面,深淺虛實,刀刀見痕,筆筆相連,觸有手感,觀有筆墨,因而被稱為“瓷上刺繡”。
刻瓷所用的刻刀不是普通的刀具,是用高碳鋼或精鋼鉆石特制成的特制刀具,而這樣的刀具季云華已經刻斷了幾十把。
季云華在瓷刻藝術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默默第鑿刻著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圖樣。2008年,全國民間工藝精品展在各地征集作品,季云華手握精鋼鏨躍躍欲試,作為周恩來總理家鄉人,他以影雕的手法,用高貴朗色調來表現周恩來,晚年周恩來所處的特殊環境和他堅毅的性格,都被刻畫得細膩傳神。多年人物的創作和積累,讓季云華第一次在全國展上嶄露頭角。
《河下古鎮》和《邱心如》兩幅瓷刻作品都是在一米寬的大瓷板上鑿刻,作品紅色奪目,色彩處理光彩動人,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撲面而來。
季云華同期聲:刻眼睛,我一直是刻不好,刻了一年多,偶然的一次機會,碰到一個畫家,畫油畫的畫家,我就向他請教了。我說眼睛怎么能把它表現得很有神呢?他就告訴我油畫當中的繪畫技巧,眼睛的一個亮點很主要,就是影響人的神氣與否在這個亮點上。這亮點是圓點還是方點呢?我刻一個圓點,又刻一個方點。感覺到刻方點比較有神。方點是怎么來的呢?由于后面有窗戶,窗戶的影子打在眼上,這是個長方形的,這一點很主要。
古老的淮安城,悠久的文化歷史,季云華有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。他心懷家鄉,創作了一系列家鄉題材的瓷刻精品,并且還在不斷地創作新的表現形式。
胡健同期聲:老季一個特點,就是這個也是藝術家的特點,第一個是癡迷,一個瓷雕堅持了一輩子;第二個是創新,他繼承下來的傳統的一套,就是線描,在上面刻個印子,但他不滿足,他創作了很多東西,比如說影雕、彩雕。叫人嘆絕的是什么呢,就在瓷盤上他采取了景泰藍的技術,把精細絲鑲嵌在里頭變成花紋,搞得很精致。所以他的東西拿出來是比較上檔次的。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這雙手為瓷刻而生,將永遠在鑿刻聲中把刻刀握緊。